當身手矯健的黑衣男子攀爬在星空下的網幕,目光炯炯地朝下緊盯著我,一邊齜牙咧嘴地發出非人的奇特聲響,一股不寒而慄的感覺瞬間竄滿我全身,儘管身邊簇擁著大批的群眾。角落裡一陣騷動,穿著古羅馬長袍的祭司們正抬著獻祭的蔬果穿越人群。冷不防,飛舞的黑衣從網幕縫隙間飛竄而下,霎時便掠走盤上的食物,在驚叫的人們頭頂上空嘎吱長嘯而去。
「啊,他們是烏鴉啦!」我這才後知後覺地驚叫起來。終於明白《雅典的泰蒙》(Timon of Athens)的劇場海報上為何印滿大群盤旋的烏鴉。
雖然十月的倫敦夜晚已開始颳起料峭的寒風,但隨著露天舞台上的劇情愈發進入狂歡盛宴的高潮,環球劇場中擁擠站立的觀眾們也愈發興致高昂,絲毫未曾感到寒冷或疲倦。
莎士比亞環球劇場(Shakespeare's Globe)對許多戲迷、莎翁粉絲,或是單純的觀光客來說,早已不是什麼陌生的名詞。自從1599年莎士比亞所屬的宮內大臣劇團(Lord Chamberlain's Men)在泰晤士河畔建造起最初的木造環形劇場後,歷經火災重建與勒令關閉等等波折;直到1949年,在美國導演兼演員瓦納馬克(Sam Wanamaker)倡議下,根據考古與歷史蒐證,終於在距原址不遠處重新還原起十七世紀的劇場原貌。
或許不是每個慣於舒適與便利的現代觀眾都能欣賞四百年前的劇院設計。在木造樑柱與茅草屋頂搭建的三層樓圓形建築內,許多座位的視野受限,坐在木頭板凳上觀看數小時的劇碼也不是件輕鬆的事。反倒是以最低價位就能買到的庭院站票,不僅能夠一覽劇院全場,也能和不時穿梭進觀眾間的演員們產生互動。可惜現代人的修養太好,讓人們不再於演出不討喜時,往台上扔擲各式各樣的雜物了。
今日的環球劇場對倫敦人民的意義,顯然與莎士比亞時期截然不同。當如今倫敦城內各樣的藝文展演與傳播娛樂已令人眼花撩亂時,拗口的古老英文劇本豈能像從前娛樂選擇有限的時期一般,持續吸引在地或外來觀眾的注意?
「這段台詞太快了,我實在聽不懂在講什麼,」這話竟是出自道地的倫敦朋友口中。
因此,新的環球劇場在不違背原汁原味演出莎翁劇本的堅持下,利用現代製作與舞台技術,用全新包裝滿足習於重口味的當代觀眾。於是在2008年新上演的《雅典的泰蒙》劇中,我們看到了吊鋼絲竄縱全場的烏鴉演員;看到在古建築襯托下燈光與乾冰的迷幻效果;也看到在開放的分級制度下,演員在舞台上讓人倒抽一口氣的全裸演出。
然而,如果換了別的劇作者,圓形建築內一切的盛況就不可能出現。
幾乎目前所有歸在莎翁名下的作品,無論悲劇或喜劇,都具有充滿詼諧機智的鮮明特色。兼具低俗鬧劇與人性思索的極端元素,莎士比亞在不同的時空中,依舊吸引著不同階級背景的人們。
「莎士比亞萬歲!」活了大半輩子卻第一次踏進環球劇場的英國朋友開心地喊著,一副相見恨晚的模樣。
「死英國佬,」我心裡偷笑著。但是有了莎士比亞,誰沒有驕傲的理由呢?
-------------------------------------
*photo: John Tramper, courtesy Shakespeare's globe press office
*同步刊登於
樂多繁榮世界線上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