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每座歐洲主要城市,都會擁有古典與當代兩種類型的美術館,收藏著該地不同時期的作品與記憶。巴黎有羅浮宮與龐畢度中心,倫敦有國家藝廊與泰特現代藝廊,而運河環繞的阿姆斯特丹,同樣無例外地在收藏林布蘭大作的國立博物館(Rijksmuseum Amsterdam)之外,也必須擁有展示現代世界的阿姆斯特丹市立美術館(Stedelijk Museum Amsterdam)。
旅遊書上會告訴遊客,市立美術館裡藏有二十世紀以降各家重要的現代時期作品,例如德國與荷蘭的表現主義、馬勒維奇與風格派藝術家、觀念藝術和極限藝術,以及當代錄像與裝置作品等等。然而常令觀光客大失所望的是,阿姆斯特丹市立美術館自從新館重建的四年工程計畫正式進行後,便退居到中央車站旁大樓另闢一處替代場域,永久館藏的作品不再展出,只作為各項當代藝術展覽的臨時展示場。
然而,如果只是這樣的話,故事到這裡就說完了。
美術館進城的另一項代表配備是凡艾克(Niels van Eijk)和凡德魯貝(Miriam van der Lubbe)設計的「建設小屋」(The Construction Cabin)。十五個月來,這幢可移動的貨艙式小屋就在阿姆斯特丹街頭四處流浪,每個棲居之處便就地成為短期的藝術交流中心;人們可以自由地進入享用咖啡、和駐地藝術家討論藝術理念,也可以在其中參與各樣不同的講座、表演或工作坊。若從前人們無暇進入美術館,那麼就讓美術館進入人群吧。
而預計於2010年底完成的新館企畫,也同樣延續著這份「進入城市」的精髓。在傳統街屋林立的阿姆斯特丹街頭,未來市立美術館的現代化建築設計卻仍能融合在古典美感之中。從外部看來,嶄新的擴增結構以令人驚異的方式附加在極具歷史感的舊有建築之外;身在內部時,傳統與當代的兩個世界也藉由展覽空間的不同特色連結了起來。而入口處透明的開
放空間,自然地成為博物館區廣場和美術館建築本身的中介地帶,也降低了美術館外的藩籬意味。
---------------------------------
1 則留言:
在我們的故鄉也蓋有不少美術館,但經營方式有待加強。盼你學成歸來之後,能改善。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