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30日 星期六

進入城市前,先進入美術館

沒有比荷羅寧根美術館(Groningen Museum)更名符其實地做為一座城市的「門面」了。踏出荷羅寧根車站,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造型特異的美術館建築複合體,令人措手不及地佔據著通往市中心的站前道路;而橫跨在環繞城市的運河河面上、連接車站和市中心的,正是屬於美術館建築群部分的鮮藍色美術館橋。也就是說,若你想進入荷羅寧根市,你就無法避免地必須先穿越荷羅寧根美術館的中央腹地。

作為荷蘭北方第一大城的城市美術館,荷羅寧根美術館很有自覺地將自身和南方重鎮的美術館區別開來。雖然知名度仍無法和首都阿姆斯特丹的國立博物館或市立美術館相比,但荷羅寧根美術館面對未來的挑戰與企圖心卻相當明確。相較於大多承襲荷蘭文藝復興風格的南方博物館建築,荷羅寧根美術館以絕對新穎的現代設計,對比著背後紅磚尖頂建築的舊城風貌,彷彿大聲宣告著自身的定位:在延續城市歷史與傳統之外,荷羅寧根美術館將帶領整座城市進入未來,直接向國際發聲。

第一眼望去,美術館建築群給人一種眼花撩亂的印象。美術館由三座主要建築體組成:中央館、西館與東館,由建築總監曼迪尼(Alessandro Mendini)和另外三名建築師共同設計完成。中央館是最引人注目的金色立方塔,這裡做為售票處、服務台與禮品部之用,內部設計的最大特色是做為美術館入口的螺旋狀彩色樓梯。西館則由兩大明確的幾何體組成,下層的矩形館陳列著代表荷羅寧根的歷史文物,上層的圓形館是應用美術專區。

東館的最下層實際上是個梯形體,這裡做為特展展區之用;中層的矩形展示的是現代視覺藝術;至於頂層,則是荷羅寧根美術館建築群中最引人議論的部分。由知名建築師團體藍天組(Coop Himmelb(l)au)設計,這裡經常被人形容為「美術館的屋頂爆炸了」。藍天組遵循解構主義的理念,進行著天花板、牆面與地面的互換實驗。呼應著這種3D立體構成,這裡的展區主要展示3D形式的裝置作品。

荷羅寧根美術館的建築群於是各自獨立,但鮮艷色彩與幾何元素卻又相互呼應,讓人不致誤認從屬於整體的群組結構。這座收藏與展示藝術品的美術館,本身便成了一件代表城市形象的藝術品。

最初,成立於1894年的荷羅寧根美術館原址位於普拉丁尼斯運河(Praediniussingel)河畔,在歷經近百年的使用後,舊館的面積早已不敷使用。1988年,欣逢25週年慶的荷蘭國家天然氣公司決定贈送荷羅寧根市一份禮物,在當時美術館館長哈克斯(Frans Haks)的建議下,天然氣公司大手筆地捐贈了25百萬基爾德(相當於11百萬歐元)的建館基金。經過7年的設計與建造,正好就在荷羅寧根美術館屆滿一百週年之際,招搖炫目的新館正式開放。

「荷羅寧根美術館是色彩豐富和活潑外向的。」這是美術館與眾不同的使命宣言。

從建築外觀到展場應用,不難看出這種活力多彩的走向。「多樣性」正是荷羅寧根美術館的主要訴求,因此在收藏方面,除了純美術領域外,應用藝術、設計與建築等都在美術館強調的範圍內;而美術館歷年來所舉辦的各項特展,也都以展示多元文化樣貌為目的,以近兩年的展覽為例,不僅有呈現荷羅寧根當地藝術的《青春荷羅寧根》(Young in Groningen)展,也有來自亞洲、歐洲和中南美洲等地不同文化的各類特展。而自2010年四月起,荷羅寧根美術館開始進行閉館維修,但展覽活動並未因此中斷:美術館回到了普拉丁尼斯運河的「娘家」,自2010年五月至九月舉辦的《一百年的收藏:1894-1994》館外展,正是對美術館自身收藏歷史的回顧。

「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正如主要建築師曼迪尼所言,「那麼物品不也都該各自不同嗎?」

荷羅寧根美術館無疑為同名的城市本身注入了新的活力。當然也有人質疑,這麼醒目的新建築難道不會和歷史悠久的城市外觀不搭嗎?當然不搭。但這也正象徵著未來可能的轉型:當歷史的包袱沉重到無法裝載時,或許就該轉移方向,不再一味倚靠過去的成就,而是在舊的基礎上開展出新的形貌。荷羅寧根美術館一方面以城市門戶之姿吸引著外來的訪客,一方面更透過各種展覽活動,進一步成為荷蘭北方聯繫國際脈絡的樞紐。以城市美術館為起點,更多新的可能正在發生。


---------------------------------
原載於樂多新文創線上誌

4 則留言:

littlepau 提到...

回台後,享受天倫,生活規律,越來越少上部落格碎碎念的習慣。同時又因近來外務漸增,肩臂因打字過度時有痠痛,故不宜長期電腦前久待。只得以線上誌發表文章充數,敬請各位潛在讀者(如果有的話?)見諒。

祝各位平安喜樂。

KEATSLI 提到...

^_^重點是有新文是好事。另期待妳有新作上市才是更樂之事。

littlepau 提到...

感謝支持!我知道我很久沒有新文發表啦XD
新作正在緩慢醞釀中,歡迎常來 :)

KEATSLI 提到...

嗯。常來是一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