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日族從來不是台灣的專利,荷蘭的哈日風已是由來已久,梵谷不就是最著名的例子嗎。
[圖片:梵谷美術館藏/梵谷仿浮世繪大師歌川廣重之作,畫向日葵的梵谷寫起漢字來,真是說不出的可愛。]
同樣是具有神秘東方情調的背景,但是凡事講求完美的日本人硬是有辦法在各亞洲國家間深深吸引住這些外國佬的目光。日本人保存、美化與推銷傳統文化形象的執著與能力,怎能不令人佩服。
[圖片:萊登日本博物館Sieboldhuis《京都娃娃》攝影展場]
於是從十九世紀至今,著迷於日本文化的歐洲人始終大有人在,甚至有越發增加的趨勢,以致形成了不亞於台灣哈日族的一批白人哈日粉絲。從日本文化的接收、日本產品的消費、日本研究的學術化,甚或與日本女孩的交往,都是哈日現象的一環。至少我生活週遭所認識的幾個東方控男士,幾乎都有個(或曾有)日本女友。(雖然這麼說有點對不起全體亞洲男性同胞,但基本上還沒看過矮小又沙文主義的日本男士擄獲白人女孩芳心的實例。)
[圖片:莫名奇妙參加的阿姆斯特丹日本文化協會之夜。跳著類似古老能劇、穿著短和服的小眼睛女孩,吸引了全場的目光。]
吸引人的當然不只是日本傳統文化,作為當代日本文化代表的漫畫(Manga)、同人誌、電玩等等幾乎席捲了全球焦點。許多熱門漫畫被翻成了各國語言(第一次翻閱到說荷蘭文的柯南,驚嚇度實在難以形容);多年前便已大紅大紫的村上春樹在此同樣盛行(《挪威的森林》被荷蘭某連鎖書店選為2007最佳翻譯小說,豈不是我十年前便已讀過的舊書嗎);甚至到幾近變態程度的日本卡通便當,也出現了專書介紹。
[圖片:手邊擁有的日本文化相關商品,不知不覺間竟也累積了許多雜物。]
有趣的一點在於,觀察這裡的哈日風,倒是意識到同為亞洲文化的親近度。當我們毫無障礙的閱讀翻譯成中文的漫畫本時,從來沒想到這對西方讀者是種全新的挑戰。人氣漫畫《NANA》的英文版最末頁便加上了一頁「警告讀者」,請別讀錯方向了!不僅是翻開書本的前後方向不同,連在閱讀漫畫中對話泡泡時,西方讀者也會面對由右至左的混淆。
在荷蘭面對哈日現象,無疑是種疏離又親近的感覺。這些「外國貨」比你想像的還要熟悉,而同時也更清楚意識著自己並不屬於彼此。我在日本商店購物時,見到想念已久的新光三越產品真是興奮不已,而當結帳時,店員毫不懷疑地用日文和我對話時,又立即產生了強烈的距離感。說來說去,還是回到了文化認同的老議題阿。
[圖片:阿姆斯特丹Okura旅館附設日本超市。借用友人相片。]
2 則留言:
暑假家人旅遊回去後的第一篇發言,過一陣子再把整理好的相片上傳吧。
荷蘭夏天已經過啦。
妳是趁我們回台灣之後偷跑去玩兒了嗎?
論文論文論文論文論文論文論文......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