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中葉的英國前拉斐爾派畫家們,標榜著回到十四、十五世紀的藝術,作品一向以引人入勝的精緻細節與文學典故為特色。在羅賽蒂(D. G. Rossetti)、米雷(John E. Millais)等人的帶領下,前拉斐爾畫派無論在形式或內容上,都形成了一股特殊而迷人的風格。
瓦特豪斯的作品正是如此。在他筆下,觀者看見了遭受命運無情詛咒的夏洛特姑娘(the Lady of Shalott)正唱著歌幽幽迎向死亡,也看見將人類肆意變成動物的魔女瑟斯(Circe)正舉杯使愛人英雄尤里西斯陷入她的魔咒。儘管瓦特豪斯在藝術史 上的知名度並不如其他前期的代表畫家來得高,但他這些結合美麗與死亡題材的畫作,一方面將許多極具想像空間的傳說賦予視覺化的畫面,另一方面也使他的忠誠 愛好者逐年增加。
致命美女(femmes fatales)原本便是世紀末時相當流行的主題,美麗與死亡兩種強烈的對比形象,無論心理或視覺上都造成奇特的衝擊與魅力。若絕望與終結的意象是如此絕美,令人恐懼的黑暗深淵也將變得神秘誘人。正如當魔女瑟斯為了陷害她的競爭對手山林女神席拉(Scylla),而將毒藥倒入席拉沐浴的池中時,眼神瘋狂的瑟斯顯得如此駭人,但同時又令人無法將視線從她身上轉移。瓦特豪斯以縱軸畫面強調毒藥筆直注入海中的線條,象徵嫉妒的綠色湖水襯托著瑟斯身上半披的藍綠長袍,色彩飽和的巨幅原作中彷彿滲透出強大的著魔力量。同樣地,當美少年海勒斯(Hylas)即將被水澤仙女們拖入水底世界時,眼前美好的景象必定使許多人心甘情願進入死亡。
和致人於死的美相比,美麗本身的凋零更令人不勝唏噓。聖女歐拉利亞(St. Eulalia)因表明自己的信仰,成了最年輕的童真殉道者。畫中,半裸的聖女倒臥地上,她飄散的頭髮與伸展的手臂鋪成了畫面前景的視覺重心;象徵靈魂的白鴿在畫面中央展翅而起,圍觀的群眾則聚集在背景中。瓦特豪斯以不尋常的構圖,敘述著這則紅顏早夭的悲哀事件。
而深受無數人喜愛的《夏洛特姑娘》亦是如此,在明白詛咒降臨時,女郎乘上送葬的小船,船頭代表喪禮的白蠟燭、基督受難的十架像,正與女郎平日自娛的繽紛塵世 風光織錦形成對比。夏洛特姑娘因注定無法享有的愛情而受詛,畫面極盡寫實的細節更加深了悽愴美麗的想像。瓦特豪斯的作品,訴說的便是如此百聽不厭的動人故事。
因此,在眾多愛好者的企盼下,自2008年底於荷蘭荷羅寧根(Groningen)美術館開始的《瓦特豪斯:女性魔力》巡迴展,終於成就了歷年最完整的一次瓦特豪斯作品回顧展。展覽網羅了散落在英國、愛爾蘭、澳洲、美國、加拿大甚至台灣的瓦特豪斯畫作,從荷蘭北部啟程,之後將巡迴至倫敦與蒙特婁,讓這些致命美女的風采在更多觀者心中持續施展魔力。
*original post: 樂多新文創線上誌
4 則留言:
其實,我不真的喜歡這種過份文藝腔的寫法。不過面對這種耽美的作品,好像很自然就會跟著矯揉造作起來呢。
很羨慕你有欣賞名作的機會,也佩服你下筆描述畫作精華之處的獨到見解,做了最佳的導覽。我對色彩調配下過功夫,惜無法達成,還差一大截。
現在在 Montreal 囉, 展覽的地方離我家走路十分鐘內會到喔! 這星期是最後一週了, 到二月七日.
親愛的HT
這真是種奇妙的聯繫阿... :)
等你忙一段落後(還有天氣比較不冷後),快找時間回來登吧。很想念妳。:)
張貼留言